藏区旅游地标藏式建筑特色

1、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于变化。

2、青藏地区的建筑特色碉房,具有青藏高原城市特色的藏族民居。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藏族民居建筑大多用石块或泥土建造,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是独特的藏族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藏族建筑,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藏地区的代表性建筑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最初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建造的成为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

3、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是藏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去往道孚的路上,鳞次栉比的藏式民居呈现在人眼前,一道道风景线令本地褶褶生辉。当地民居用料主要是木材,然后染上棕色和白色,棕色的主墙白色的屋顶,从远处看就像妙趣横生的积木图案。室内装修过于豪华了吧!就像走进宫殿一样。

4、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白塔是藏经塔,也叫经塔。藏式白塔是藏人建筑艺术中最具特色、富有内涵的一种建筑艺术,许多塔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白塔在藏区随处可见,一般与寺院并存,不少村庄附近也有白塔,一些名山名湖周边也可见到,是雪域高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前西藏藏民住什么样房子?

1、藏民民居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帐房是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2、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3、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4、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称碉房。一般为2至3层,也有4层的。通常底层做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还有设经堂的。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是什么草做的

布达拉宫外围墙那些红色部分是用“白马草”(音)浸了药水做的,千年不腐。既可以减轻墙体的负重,又能吸附外敌的弓箭。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

白墙用一种当地的白色石灰粉做涂料,掺入大量牛奶后进行粉刷。红墙用的草墙,这其实是西藏特有的建筑材料白玛草。这种草是一种怪柳枝,秋天晒干,去皮,再用皮条辫扎成小捆整齐地压在檐下外侧。据载,吞弥·桑布扎回国时也带来了几部佛教经典,以后译成藏文,自此佛教开始传入了吐蕃。

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材,一种叫“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主要用来做地坪。另一种独特的材料叫白玛草,是一种墙体建筑材料。

西藏布达拉宫反映了中国建筑工艺的高超,这座宫殿在取材上属于材料?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

布达拉宫外围墙那些红色部分是用“白马草”(音)浸了药水做的,千年不腐。既可以减轻墙体的负重,又能吸附外敌的弓箭。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材,而另外有两种西藏独有的材料,就鲜为人知了。一种叫“阿嘎”,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主要用来做地坪。